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

玄妙關第二十五問

【轉載】
問:
  如何區別「末後一著」與「玄妙關」之間的關係?

答:
  這是立場的問題,立場不同,會有不同的關注焦點。

  所謂:學道者,貴在乎入手;傳道者,憂在乎授手。

  如何入手?如何授手?當然不同。

  前者乃是學道者的立場,後者乃是傳道者的立場。

  簡單的說:老師就是老師,徒弟就是徒弟。

  就師尊的立場而言,所憂慮的當然是如何授手的「末後一著」。

  就徒弟的立場而言,吾人應該深切體悟入手處的「玄妙關」。

  師尊曾經是一位求道者,知道入手之處的重要性;之後,分肩路祖的重任,領受禮本為路祖的代傳人,以「一指」替新求道者點開玄關,知道如何授手的重要性。

  師尊綜合這兩種立場,寫下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。

  師尊先是以求道者的立場說:

  「恩師點傳,授我以心法,救出於苦淵。」

  後來師尊編寫禮本時又說:

  「余今領受恩師命,傳您本來玄妙關。」

  原來師尊的意思是:

  「恩師點傳,授我(本來玄妙關)

以(末後一著)心法,救出於苦淵。」

  以求道者來說,重點在「我」(本來玄妙關)有什麼?這就是入手之處。

  以師尊的恩師來說,重點在傳授您什麼「心法」(末後一著)?這就是如何授手。

  師尊後來領命為一代明師,所憂慮的當然是如何授手的「末後一著」。

  但是師尊不曾忘卻當初曾經身為求道者,並且以求道者的立場,指引後來的求道者要從何處入手。

  職是之故,吾人應該先瞭解「玄妙關」的玄妙之義。

《待續...》


《玄妙關》李學忠 林秀英 李靈嘉 李朕嘉製作,以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禁止改作 3.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